姚僧垣简介
姚僧垣(499年-583年),字法卫,吴兴郡武康县(今浙江省德清县)人,南北朝时期医学家,史学家姚察之父。精通医学,曾任南朝梁宫廷的御医。江陵之战后,西魏攻破江陵,进入北方朝廷任职。一生治验不可胜记,声誉远闻外域,累迁上开府。隋朝时期,册封北绛郡公。开皇三年(583年),姚僧垣去世,终年八十五岁,追赠荆湖二州刺史。著有《集验方》12卷、《行记》3卷行于世。
基本资料
本名:姚僧垣
别称:姚僧坦
字号:法卫
所处时代:南朝梁→北周→隋
民族族群:汉族
出生地:吴兴武康(今浙江湖州)
出生时间:499年
去世时间:583年
主要作品:《集验方》12卷,《行记》3卷
爵位:北周长寿县公→隋北绛郡公
人物生平
姚僧垣自幼好学,博览文史。年二十四,即传家业。梁武帝召其入禁中,讨论医学,酬对无滞。时武陵王所生葛修华,宿患积时,方术莫效,梁武帝乃令其视之,获愈。武帝誉曰:“用意绵密,乃至于此,以此候疾,何疾可逃?”
大通六年(534年),解褐临川国左常侍。大同五年(539年),任骠骑庐陵王府田曹参军。九年(543年),还领殿中医师。十一年(545年),领大医正、文德主帅、直阁将军。
武成元年(559年),授小畿伯下大夫。北周天和元年(566),加授车骑大将军、仪同三司。六年,迁遂伯中大夫。医术高妙,用药审慎精当,治武帝发热病,谓大黄乃是快药,不宜轻用。武帝不听,以致危笃。后梁元帝病,众太医均力主用平药,惟僧垣主张“非用大黄,必无差理”,服后愈,赐钱百万。从此医声大振。建德三年(574),文宣太后患病,医巫各执一词,决持不下。北周武帝请姚僧垣诉以实情,僧垣坦言太后已无多日,不久果然去世。武帝授以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建德四年(公元575年),北周高祖亲戎东讨,至河阴遇疾,口不能言,脸垂覆目,不复瞻视,一足短缩,又不得行。姚僧垣以为诸藏俱病,不可并治,军中之要,莫先于语,乃处方进药,帝遂能言,次之又治目
亲属成员
曾祖:姚郢,刘宋员外散骑常侍、五城侯。
父亲:姚菩提,梁朝高平县令。
儿子:姚察,陈朝吏部尚书、史学家
孙子:姚思廉,唐朝史学家。